第一章 末代大地主跳桥记 之一 (1/3)

《第一节●末代大地主不是小说里的“周扒皮”、课本上的“刘文彩”》

“缩阴症”男子猝死长石桥一年后,“旧社会”换成了人民政权。

人民政权在农村中掀起轰轰烈烈土地改革运动(简称“土改”,核心内容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划成分”(“划分阶级成分”的简单称。人民政权根据当时中国的土改现状和需要,将农村阶级划分成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工人。中农又分上中农、中农和下中农。不同的阶级成分,享受不同的政治待遇。贫农、下中农和工人是无产阶级,是革命路线主要依靠对象。其他为被革命对象或被争取对象。入党提干,参军上学,贫下中农子女绝对优先。找对象也一定先看家庭出身。出身不好的人就像古代刑犯脸上被刺了金印,很难有翻身之日)。

杨少林一直守着祖上的祖上留传下来的上千亩土地、屋产、作坊和后来自己购置的新产,靠收租过日子和维持祖传家业。这种“不劳而获”的土地旧主人,在改天换地的新社会时代,只能划为地主成分,被列为“阶级敌人”,成为贫下中农揪斗的对象。

旧时代的地主,其实不都是如那个时期的舆论工具宣传的那样:“心狠手辣”、“吃人不吐骨头”、“残酷剥削和压榨劳动人民”,是穷人身上的“寄身虫”。而是人民政权为了团结大多数百姓在自己周围、号召他们跟着自己进行革命和以后的“继续革命”的斗争需要。说白了,是为了巩固政权,破旧立新的“打倒”需要。而“打倒”,则要想动用一切专政工具,包括舆论工具。

自古以来,无论贫富,无论儒丁,见面鞠躬,告别作揖。这是中国儒教影响深远,处处可见的礼节遗风。人之初,性本善。人性至上,和善相处。人们很在意自己、家人、亲族在乡邻中的印象,包括“收租”的地主们。而地主阶层中,大多数属于望族,受过相对优良的教育,注重品德修养和维护宗族声望,注重与人为善,注重与邻为伴。

再说,与地主为邻的住户都是非亲即故,或熟人或佃户,低头不见抬头见,谁愿意将这样的邻居得罪成仇人?打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谁不担心把“打赤脚的”邻居惹毛了,而过提心吊胆的日子?谁不希望过相安无事、和睦相处的太平日子?

还有一重要原因是,地主之间也存在佃户竞争。如果地主或地主家人与众多乡邻关系恶劣,那他家的房产、土地则出租相对困难,租金收入则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很要命的,绝大部分地主都害怕财源减少或断了财源。非万不得已,任何地主都不会选择与乡邻交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