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部一 不要怕鬼,鬼神是这样来的…… (1/1)

《第一章●华夏远祖说:人死后,都会成为鬼》

鬼神是怎么来的?远古的华夏宗教,是一种天神观念与人鬼观念的结合。根据甲骨文卜辞中“帝”、“上帝”、“祖神”、“神”等描述,部族始祖得以封神,享受奢侈的献祭。其它立有卓著功勋的祖先也会被提升到神的位置,成为大神的陪享者。神不仅有意识,还有主导吉凶的权力,据说可以呼风、唤雨(“致雨”和“止雨”),可以“降饥馑”等。神居于天上,具有独占性。而常人死后,只能成为鬼。古人认为,赋予人的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是人的魂魄。人的肉体消亡后,人的魂魄能继续存在,便是所谓“鬼”。鬼居于地下、黄泉,但行动自由,需要享用献祭的财物,而且依然具有意识和权力,能祸福人。由此推论,鬼神之说的核心思想是“人死有知”。

人死魂魄在。除个别能成为神外,所有的亡魂都必须成为鬼。这是华夏远祖立下的信仰规范,子孙万代都在虔诚信奉。这么多的鬼,除个别游荡在天地间,能让人看见,吓唬人外,绝大多数必须到地府报到,等待转世。其余的鬼,则钻进人的感知里,威慑人,所以很多人都怕鬼。

远古至今,亡去的所有人中,能成就大业,能被后人封奉为神的,不多。据《封神榜》记载,天上总共365位神,比如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推而论之,一年共365天,理论上,活着的人们平均每天可能遭遇到一位天神。但地球上,目前有76亿多人,真正有幸能碰到天神的,大约只有两千万分之一的概率。

因为活人碰见天神的概率甚微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才有少数人,敢对天神不尊,不敬,不拜,不跪,甚至贬损天神形象、诋毁天神的本事,而不被天谴却逍遥自在;天神之所以被大多数活人尊为天神,其胸怀、其气度,雄扩宇内、延揽诸海,主要关照大多数人的福祉,不会与这种调皮捣蛋的“少数派”一般见识,所以这些人不怕天神惩罚,不怕天神发怒而降灾降祸于身。

而亡去的所有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常人,所以死后只能成为鬼;这些常人在人间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死后心有不干,时不时溜出来兴风作浪,变着花样出来折磨活着的人。所以活着的人,无论你信不信,只要“有幸”遭遇一次鬼,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三魂吓掉两魂,不信也得信,“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由此推论,远古人们所指的神和鬼,不是真实的肉身,而是人们感知或“撞见”的魂、魄、灵、影等形式,幻存于人们的思想与意识、愿望(甚至是渴望)、意念、想象与幻影中;幻存在于人们的感觉、知觉、幻觉、梦觉、听觉和传言中。

人的头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理智,一是情感。从理智上说,似乎并无证据表明人死后灵魂永生不灭,但从感情上,人们希望如此。理智无疑是重要的,但人不能只凭借理智活着。人的感情需要,同样要求得到满足;因此,在道德情感上,崇敬鬼神;但在现实理性上,应离鬼神远点,两者不可偏废。对于鬼神,距离产生神秘,神秘产生敬畏,敬畏使人避离。所以远古至今,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无论贫富,无论贵贱,绝大多数人都信奉鬼神的存在、敬畏鬼神的神奇力量,因此才有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说。

亡去的列祖列宗,活着的子孙谁敢不敬?按照远古华夏宗教的教义,祖先亡故后,绝大多数只能成为鬼。亡去的列祖列宗成了鬼,而鬼在千百年来的“众口烁金,积毁销骨”的传教中,又属不祥化身,所以活着的人既敬又怕,这是大多数百姓的普遍心里。。

祖先亡故成为鬼后,如影随行于人们的脑海里、潜意识里,游荡在人们的梦幻里、人们神智恍惚时现实的某个角落里,所以,才有活着的人时不时“碰见鬼”、“撞见鬼”或“看到鬼”之事发生,那是因为那些亡灵“壮志未酬身先死”,阴魂不散天地间。鬼魅的突然出现,能使胆小者可以瞬间惧怕、失忆、大叫、哭喊甚至疯狂、发癫;所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怕鬼(包括那些对天神不敬的人)。这就是鬼的威慑作用。

现实中,鬼神虽摸不着,但活人可直接或间接感应,可以在人们没有预知的某个时候,以某种化身,出现在人们的身边、梦境、幻觉中,使活着的绝大多数人永远敬畏、尊顺、供奉、跪拜。华夏鬼神教的寓教作用,不可不巨大,不可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