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1/1)

雨雾里 献洛 591万 2021-05-15

夏冬时节尚可、春秋时节最佳。在六七点时走进一道北京胡同,大抵都能闻到一股酱香味儿。香味随风飘荡街道,有时浓郁而厚重的扑面而来让你不知所措,又有时像犹如漂游在空气中的细丝溜进你的鼻孔。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酱香味也会与你同行它像一位阴晴不定的小友一样时而让你烦恼时而让你脚步加快。而你唯一不解的是它到底从哪里来。

想得知它究竟身处何方并不难,只要深吸一口气顺着气味的方向你就能找到答案。转过一个街角,你就能看到在树下、在门口的台阶上、在棋盘旁盘坐着男女老少。他们或在谈天、或在喧笑、或在对弈。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做事的同时吸溜上两口面条。看那面条的颜色你就会了解酱香味儿是从哪儿来的了。不消说,它就是著名的北京炸酱面。

你或许了解,在秦朝的某个下午皇帝正准备用膳。可御厨并未准备妥善。主厨内心十分焦急,因为他知道晚膳不能按时上桌那他的脑袋也就搬家了。时间愈加紧迫,再加上太监在耳边的声声威逼他就将案上切好的肉丁和黄酱一股脑的倒入里锅里翻炒。看着锅中的黄酱翻滚着,他的心也凉了半截。在看到锅中的酱快糊底时连肉带酱浇在了煮熟的面条上,眼看着太监把碗端走。他就瘫坐在了地上。碗被送到了皇帝面前。皇帝拿起玉箸掂起了其中的两三根送进了嘴里。瞬时他的嘴里充满了酱香味儿和将焦的肉香。顿时龙颜大悦,即兴为此面附名“炸酱面”。

时过数千载,炸酱面渐渐从宫廷走向了民间,也从咸阳城来到了北京城。在好吃、好喝、好玩儿的北京大爷们手里活脱脱变了个样儿,再加上北京特有的传承精神里作为一种文化、一门儿手艺留了下来。以至于到今天你还能再胡同儿里闻到浓郁的酱香味儿。如果你向棋盘旁任何一位老人请教这门儿手艺,他们肯定都会在教授同时提醒说道“正经八百的炸酱面一定要用六必居的黄酱和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炸,再在吃的时候就上山东大葱那才叫真滋味儿。”在你寻问过几位老人后,你一定会吃惊的发现不论男女不论学历他们都能流畅的说出做法并对注意事项如数家珍。这也就说明了这面不仅仅是一碗面,它早已渗透进了北京人的骨髓、沁入了北京文化。

我也曾认为它只是一碗面而已。

但一次我与爷爷偶然间的谈话中我对它的印象改变了。爷爷说在他曾住在昆明湖畔时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候莫过于在秋天时每天的下午忙完农事带上一碗热乎炸酱面爬到玉泉山顶吃晚饭的时候。在玉泉山顶上,向东看是颐和园和圆明园的建筑群;向西看是西山和香山的落日美景;向北望是三昭山的壮丽风光。端着一碗面指间夹着一根葱欣赏着大好风景别提多美啦!听着爷爷由感而发的形容我心中也出现了一个少年的在山顶上与自然共进晚餐的画面。让我体验到了作为一个北京人的自豪。我将鼻尖凑近碗沿深吸一口气,顿时鼻腔里充满了酱香。我抬起头来端详着那只青花大碗瞅着碗里的面心里感慨万千。。

嘶…………

我又深吸了一口气,这回我闻到的不是酱香看到的也不是青瓷碗而是千载来这股北京文化气息的传承和如何将这碗面传下去的路。